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深山发现茶树王,南糯山上春意闹

发布时间:2015/4/2 18:32:27
字号:T|T

——有一个好地方叫南糯山

▲祭茶

 有朋友从远方来,我总是建议他们,去南糯山吧。那里有香的雾、土、花,连绵的山、树、茶,30 多个村落点缀在林中,人流、鸡鸣、狗吠,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画卷生动起来。

 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先锋派小说家马原在行走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后,在南糯山圆了山房梦,决定在此终老。

 这是一个让人放松愉悦的地方,漫山遍野的绿令人陶醉,城里的人总会在周末邀约朋友到南糯山小聚,徒步、品茶、赏景。

 这是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地方,穿行在浓浓的雾气中,身体里的细胞都苏醒了,萌生一种腾云驾雾、漫游蓬莱仙境的幻象。

 这是一个藏有故事的地方,思普茶叶试验场遗址、南糯山制茶厂遗址,诉说着南糯山古老而久远的茶事。

▲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树王和它的守护者

 深山发现茶树王

 1951 年12 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哈尼族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 米、基部干径达1.38 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去探访茶树王。

 1954 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1957 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 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活见证。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1995年,茶树王因年迈体衰,悄然离世。茶树王的仙逝,让中外无数茶界人士为之痛惜。幸运的是,经过长期考察,2002 年5 月8 日,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专家在南糯山半坡老寨周围、哈尼族茶农开才家承包管理的古茶园中,又发现了一棵可接位的栽培型茶树王。新茶树王树龄也在800 年以上。经现场测量,其树高5.3 米,树冠直径9.35 米,主子基部直径76 厘米,胸径40 厘米,主干分6 枝,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与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

▲祭茶颂

 在一次采访活动中,我们在开才家位于茶树王附近的凉亭里,听开才讲他与茶树王结缘的故事。据开才介绍,他们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时分到这株老茶树的,当时并不知道她拥有如此高贵的身份。后来家里三兄弟分家分茶地时,哥哥弟弟觉得种有茶树王的这片茶地离家远,都不想要,没想到自己捡到了宝。得知茶树王是当今存活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后,他们才意识到全家又多了一个任务,就是承担起保护茶树王的责任。如今,茶树王每年仍然可采摘,产量能达两公斤。茶树王不仅为开才带来了财富,也为开才的人生增添了无限光彩。因为茶树王,开才结识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参拜茶树王的朋友;因为茶树王,开才在2008 年有了和到西双版纳考察的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合影的机会。

 我们正热聊着,开才的妻子地哩已经泡好茶端上来,水是这山谷里的山泉水,茶是这古茶园里的古树茶。800 年的茶树,静静地屹立在眼前,树干坚挺,枝条有力,叶片墨绿,生意盎然。享受着这份逍遥自在,夫复何求。

▲炒茶

 南糯山上春意闹

 沿路走在南糯山,春天毫不吝啬地展示着她的魔法。山坡上,白花盛放,张扬着她独有的美;樱花依然红艳,不管不顾地吞吐着自己的热烈;村庄里,红、黄、白、绿、紫……五彩斑斓的颜色把宁静的村庄衬托得摇曳生姿,随处可见的大茶树,嫩芽刚冒出头,像睡眼惺忪的孩子,迷路却被热情的哈尼族群众邀请品茶。一路走来,一路欢乐。

 根据当地哈尼族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哈尼族已在南糯山生活了57 至58 代,大约经历了1100 多年的时间,他们继承了布朗族迁离时遗留下的满山茶树。千百年来,哈尼族群众对南糯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000 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 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负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1951年8 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工作,组织当地人对原有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 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 吨,1958 年上升到193.1 吨。同时,通过培训、示范,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群众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系统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截至2013 年,南糯山有茶叶面积34850 亩,产量1739 吨,成为云南产茶大村,南糯山哈尼族群众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糯山海拔在1350 米到1700 米左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时时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清新,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从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如今,在南糯山仍有古茶园面积1.2 万亩,其中以半坡老寨最为集中,3000 亩连片,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古茶园土壤多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南糯山茶具有条索较长较紧结、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较长、透着蜜香兰香等特征。长期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群众与茶树相惜相生,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的方法,使大面积古茶园保持了勃勃的生机。正如竹林村帅气的小三所说:“采茶、炒茶,在与茶的对话过程中,茶让我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

▲采茶能手评比

 白孟愚的选择

 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白孟愚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他可以称为云南茶业史上的红茶第一人。他也选择了南糯山。

 在《勐海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白耀明(1893—1965),字孟愚,回族,云南个旧沙甸人。自幼聪明好学,就读于私塾和云南法政学校,博览群书,喜弄古乐、兼学武术。他重视培养人才,在桑梓创办鱼峰学校、养正学校,并送出一批批毕业生到昆明及外地深造。1948 年,白孟愚离开佛海,侨居缅甸,1953 年移居泰国清迈。晚年从事著书立说,著有《礼法史话节译》《课赋玄机》等,1965 年8 月去世。

 民国21 年即1932 年,云南省政府将他派往边地思茅、普洱一带开展盐务、税务工作。1935 年,他到车里、佛海、南峤三县考察茶、矿、农等情况,看到这片土地广阔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坚定了他开发边地的信心。1936 年至1937 年,他先后到广东、湖南、江西、上海、北京等22 个省市考察,又到日本学习茶及农作物栽种技术,回来后结合云南省实际研究,提出开发边地的方案,向省政府、财政厅提出了“政府只靠收税养国,是吃老百姓胡须上的饭而已,要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的事业,才能达到国富民强。”1938 年,云南省财政厅采纳了他的建议,经省务会决议,筹建“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当年1 月,他在南峤建立第一分场。4 月,他在南糯山建立第二分场。1940 年,佛海总场成立,白孟愚任场长。茶业试验场主动出钱给农民自开茶园,大量种植茶树,主要采用国内优良茶种试种,采取梯台栽种,实行科学采摘和管理。1942 年,思普区茶业试验场改称思普企业局,二分厂改称南糯山试验种茶场,1948年停办,期间开辟茶园1.5 万亩。

 1940 年,白孟愚带领大家在南糯山茶园中心区建立了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器首次进入佛海,可以说是茶业现代工业的开始。机器先从海运到缅甸仰光,又用车运到景栋。从景栋运到南糯山这一段,除了揉茶机的底盘不能拆,将所有的机器分解开来,用了10 张牛车驮运,每辆牛车配3 头牛、15 个强劳动力,每个人手中都分别拿着斧子、锯子、锄头、砍刀等工具,一天只能走一两公里,一路上见树就砍,遇沟就填。从缅甸的景栋到达南糯山时,耗时已近半年。当所有的机器运到村里时,年轻人都到场地去帮忙,结果很难搬动,他组织村民砍来许多原木,搭在牛车上,大家一起慢慢地把机器挪下来。机器是由一个叫大老黄的组织安装的。1940 年10 月,南糯山制茶厂建成投产,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一投产,就引来很多茶人的兴趣,大家纷纷到南糯山参观。该厂于1948 年停办。

▲晒茶

 白孟愚对农户、对茶工实行当天付工资的办法,赢得了当地哈尼族村民的信任,大家主动把茶叶交到茶厂加工,来交鲜叶的人群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制茶厂年生产机制茶2000 担左右。当时的南糯山茶厂有厂房500 平方米,住房17 间约700 平方米,有揉茶机大小各一部、烘干机一部、切茶机一部、分筛机一部,配置了发电机供应生产。为了促进茶叶出口,白孟愚集中力量研制红茶。他从沪杭选聘了10 多名高级制茶师,制出了优质的红茶和绿茶,这是云南第一次出产红茶。原料质量高,茶叶品质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于引进了机器和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佛海茶叶加工、销售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县商业、交通、金融、邮政的发展。

 为了使在南糯山的工人安心工作,他在那里设立了职工医院,建造了篮球场、娱乐场,丰富职工的生活。1942 年,日军攻占越南后,滇缅公路遭受敌机轰炸,交通受阻。运抵缅甸景栋的茶叶无法转运。打洛边境成为了前方战场。茶庄、茶厂纷纷停产。白孟愚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他在车里(今景洪)成立了接待站,主动出钱给农民赶造了50 多条竹筏,供给那些归国侨胞抢渡,使众多的侨胞平安归国。他积极听从县长刀承宗的指示,参与边界抗日活动。他还组织茶厂的工人建成一支游击队,出钱给每个工人配了一支枪,配合佛海县组织的抗日援助活动,驻守打洛边境。(西双版纳报  文/苏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