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茶气”有没有,茶圈大咖针锋相对(第二弹)

发布时间:2014/12/23 13:18:24
字号:T|T

周红杰:“茶气这个概念有点玄!”VS高剑飞:“韵到丹田才谈茶气。”大咖交锋持续火爆!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由茶语网发起的史上最大规模关于“茶气”的问卷调研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此同时,榜叔在前几天向各位茶友推送了两位茶界大咖和众多网友的精辟观点,大家看得可还过瘾?

那么,今天榜叔继续为大家奉上精彩言论。大咖又见大咖,谁的观点最合你意?

本期四位大咖(排名不分先后):

“非气宗”:周红杰

“气宗”:高剑飞、王迎新、孙泰

周红杰:茶气这个概念有点主观、有点玄。

人物简介

周红杰,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茶业学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茶叶商会理事;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云南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云南省专家库专家;国家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际标准化领域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讲硕士研究生7门课程,著有多部作品。完善了云南茶学高等教育体系;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

茶语网:您认为茶气是否存在?

周红杰:这个概念有点主观、有点玄。

社会品茶人将它赋予了很多作用,然而专业的评茶中,当我们说一个茶的好坏,应该从它的色香味等特征性指标去评价。

我觉得它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我是认为在描述茶品质好坏的时候,这个词语缺乏专业性,并不是科学的语言。它是把其他学科的说法应用到茶上来,还是不太科学。

茶语网:不相信有茶气,支持你这样判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茶气是否能被定义?应不应该有定义?

周红杰:有个前提,喝茶使得茶的功能物质和有效物质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时,当我们需要去描绘饮茶带来的美好感受时,我们有科学词语去描述,这样的词汇是不会被夸大的。

“茶气”这种描述很容易被引导和夸大。如果被定义了,在针对不同人群时,还是不实用。

在平常喝茶时,也遇到过这样的谈论,但是我不会过多干预,只要大家喝的开心,气氛舒服就好。不要因为表达形式不同就去干预别人,大家饮用茶,都受益健康,这一点都是相同的。

高剑飞:韵到丹田才谈茶气。

人物简介

高剑飞,北京非常友普茶楼掌舵者。北京非常友普茶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职业投资人、紫砂壶藏家、资深普洱茶人,他对壶与茶的偏爱有明确的诉求,藏有近两万把壶。

茶语网:您认为茶气是否存在?

高剑飞:存在

茶语网:您相信有茶气的存在,请描述所感受到的茶气是怎么样的?

高剑飞:要感受到茶气首先要理解茶韵。不是每一种茶都能喝到茶韵,或者说极少数的茶可以喝到茶气。

喝茶是这样的,首先鼻子闻到茶香,嘴巴喝到茶的滋味、汤感和水路。然后你用整个身体再喝茶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茶的生津、回甘和韵味。并且喝茶需要细品,或者人少,因为涉及到有感受度的敏感问题。

在韵味里面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喉韵;第二层次是从喉韵到胸部,扩胸的感觉类似干枯的土地裂缝里被水浸润;第三个层次是茶韵到丹田,然后向筋脉升腾扩散。韵到丹田才谈茶气。

这个层次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当时天气、身体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有它的基本感受。类似手指发麻,脑袋发胀,后背发汗,不一定有这种状况就是有茶气,就是好茶。

没有自己的身体体验,听别人描述的,是不真实的。

什么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有个层次,喝茶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茶语网:在哪类茶、哪种茶品或具体哪款茶中,您明显感受到了茶气的存在?

高剑飞:在我05、06年一万多块一斤收的大红袍和手里储存比较好的红印里感受过。

茶语网:你认为茶气与茶叶品质是否有关?

高剑飞:首先要原料好,其次要有正确的传统加工工艺,第三对于普洱茶而言还需要正确的储存环境。

茶语网:你了解或认可的产生茶气原理是什么?

高剑飞:就目前的论断而言,是由类似化学成分引起的,不过,没有科学的明证。

茶语网:还有什么想和读者分享的吗?

高剑飞:喝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针对养生而饮的人,不需要执着纠结于茶气;针对制茶卖茶的人,是方向,但不是手段。

另外,新制作的普洱茶是不会有茶气的。类似“茶气”这个茶叶词汇是具有其专属性的,现在在评茶中大量乱用、误用,导致“茶气”这个词被毁了,从而影响了圈内谈茶、论茶的基础语序。

王迎新:茶气会让身体有舒服的感受。

人物简介

王迎新,作家、茶席设计师。代表作《吃茶一水间》、《正解云南普洱茶》。

出生于云南普洱茶人世家,父亲王树文是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从事茶叶工作40年的老茶人。在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她从小就爱上了茶。

2006年她作为云南日报集团《大观周刊·滇茶大观》的主编,云南省科技出版社《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编委,及云南电视台“茶录”栏目的顾问,足迹踏遍云南的茶山茶园,采访业界专家学者和第一线的茶叶科技工作者以及茶农,以一个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持续关注和报道茶界消息,赢得茶界内外的尊敬和赞誉。

同时,王迎新也是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昆明摄影家协会会员。

她喜欢研究茶史,品味茶性,玩赏茶器。2006年出版了《图说正解云南普洱茶》并致力于茶道、香道、陶瓷艺术的研习,创立“一水间”茶文化工作室。

她以网名“绿鸽子”闻名网络茶坛,近年来倡导“人文茶席”的理念,并被列为全国十大茶席设计师之一。《吃茶一水间》被茶人称为“大陆最美的茶书”。

茶语网:您认为茶气是否存在?

王迎新:存在。

茶语网:您相信有茶气的存在,请描述所感受到的茶气是怎么样的?

王迎新:手心和后背、丹田持续温暖发热,最主要就是茶气会让身体有舒服的感受。

茶语网:在哪类茶、哪种茶品或具体哪款茶中,您明显感受到了茶气的存在?

王迎新:在红印、99易昌、80年代南糯山古树饼中感受到过,同时在陈年红茶和陈年老白茶里也能体验到,但是与陈年普洱茶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茶语网:你认为茶气与茶叶品质是否有关?

王迎新:有关系,茶质好是基础。茶气是好原料加上好的加工工艺,再加上良好的储存转化形成的。

茶语网:你了解或认可的产生茶气原理是什么?

王迎新:茶叶在转化中,内含物质的转化不仅使得其滋味愈加饱满,茶气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成熟。同时饮茶者身体敏感程度和味觉都有个体差异,能够体验到的茶气程度也是不同的。

茶语网:还有什么想和读者分享的吗?

王迎新:希望不要将“茶气”神秘化,要科学客观地看待,不应过分拔高。茶不是药,是食品,是饮品。

孙泰:茶气不是玄学。

人物简介

孙泰,某央企高管。

茶语网:您认为茶气是否存在?

孙泰:存在。

茶语网:您相信有茶气的存在,请描述所感受到的茶气是怎么样的?

孙泰:从具象来说,可以从2个方面有直观的感受。

1.同样温度的两杯茶,将手放在杯子上面20~30公分的位置时,能感受到不同茶的律动。

2.口感方面,虽说感受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来说,茶气强的茶入口后味道更猛烈些,进入口腔和体内的速度会更快一些。

茶语网:在哪类茶、哪种茶品或具体哪款茶中,您明显感受到了茶气的存在?

孙泰:生普和台湾高山茶。

茶语网:你认为茶气与茶叶品质是否有关?

孙泰:有关系。原料品质不同,茶气状态就不一样,内含物质丰富,茶气则更明显。与红酒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茶语网:你了解或认可的产生茶气原理是什么?

孙泰:植物蕴含的天地自然之气。生长环境的阳光、土壤和水决定了生命力的强弱。

茶语网:还有什么想和读者分享的吗?

孙泰:首先,茶气不是玄学,通过一定的训练,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感受的到。

其次,修行的人,常通过茶气强的茶来补天地之气,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多与一些日本、韩国的僧人进行沟通和验证。

我曾经认识一位韩国的修行僧人,他和我分享过,并亲自看到和经历到。修行本身需要静和空,当修行到一个阶段,对自然界的变化会比较敏感,所以碰到活跃的茶气,自然会有感触,感受到生命。就像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自己身心与自然也能紧密接触。(中国茶叶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