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茶人茶商-致青春,罗剑与渐行渐远的安定茶厂

发布时间:2014/11/7 11:26:15
字号:T|T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他1975年高中毕业,而我才出生;他1982年到安定茶厂工作,而我才上小学。总而言之,我们不是一代人,可今月也曾照古人,我们都拥有一段渐行渐远、不断流逝的青春。坐在他儿子创办的天泽茶业办公室喝茶,我们有着关于茶的许多话题,说着说着老茶人就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打捞在安定茶厂做茶的旧年时光。

泛黄的日子一页页掀起,他自豪地泡起自己平生做茶经典之作——“老仓茶”给我喝。这茶制作于2007年,在时光的长河里泛起温润的陈香,一口橘红色的茶汤下去,兰香馥郁,回甘生津……

老仓茶是景东的历史名茶,产于安定镇与文龙镇的老仓福德古茶山,在民国十一年一“泡”打响,云南省督唐继尧亲自为之颁发优等奖状。而解放后,景东沦为云南茶叶的原料大县,老仓福德的原料被收去,交给下关茶厂,跟其他地方的原料拼配在一起生产甲级沱等茶品。这样一来老仓茶在解放后长期湮没不闻。是他与儿子一起在2006年,单独精选老仓福德古茶山的优质古树春料来制作老仓茶,并经过为期一年多的研制,终于在2007年成功生产出了一批高品质的茶饼,投放市场好评如潮,从而开启了老仓茶复兴之路。当年他们研制的样茶俨然成为老仓茶的制作标准。

这是一位豪迈的彝族老人,人如其名,叫罗剑,年近60岁的退休年龄,依然在为大儿子罗凯鸿的天泽茶业操劳不已。他说,天泽的熟茶车间快要建成了,再过一两个月他就要亲自主持发酵工作。儿子很心疼他,让他少干点,发酵可以请外面的师傅,可他闲不住,毕竟做了一辈子茶了,只有随时跟茶亲近,站在生产第一线才觉得心里踏实。

从交谈中得知,那个时候乡镇上有文化的人不多,而罗剑是1975年毕业的老高中生,因为去了乡镇企业安定茶厂上班,就放弃了从政的机会。1982年进入安定茶厂当厂长,一直当到2006年,干了24年的老厂长,这在云南茶界是十分罕见的。退出安定茶厂后,他又鼎力协助儿子罗凯鸿创建天泽茶业公司。近年来天泽茶业发展迅速,被誉为用“小微初制所模式”开创了景东茶的品质时代,作为典型在普洱全市推广,而其也被列为景东县的龙头茶企对待。这其中,老人付出了毕生做茶绝学,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其艰辛历程自是不待言。

作为乡镇茶企的领军人物,他的辉煌早已定格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曾经红遍全中国的乡镇企业模式迅速衰落,中国进入了大型国企与民营经济唱主角的时代,他是八九十年代的能人,他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就茶界而言,作为曾经为云南茶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代茶人已逐渐边缘化了,现在唱主角的是以他儿子为代表的新生代茶人。为此,他不免落寞与不解。罗凯鸿虽然是他的亲生儿子,也在做茶,但用他的话来说毕竟不属于一个时代,在茶人精神上虽然一脉相承,但在实际做法上,对茶叶的理解上,尤其是经营思路上相差很大,有时父子俩甚至会争执起来。

“毕竟不是一个时代啊”,他不无落寞的说起自己没有成为官员与企业家的遗憾,“我高中毕业后,干过代课教师、安定乡水利辅导员(水利局在乡镇的派出人员,属编外)。我25岁去安定茶厂当会计与厂长,就不干水利辅导员了,谁知这个岗位第二年就转为国家编制。当时发展乡镇企业,缺少有知识的人,茶厂建设也需要人才,而我读过高中就调我去了。那个时候,企业制度上存在缺陷,干了几十年厂长,没有成长为企业家。”

“我最大的欣慰是,我的两个儿子,在做茶方面思维好,格局大。对外界的市场比较了解,对品鉴茶叶有丰富的经验,比我们老一代要强得多。”当然作为乡镇企业的带头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90年代,安定茶厂纳税25万元,而一个落后的乡镇一年财政收入不到二十万元。当时属于产品税期间,安定茶厂是安定乡的主要纳税单位。乡政府开会议,我们都参加。”

其实罗剑是幸运的,他的青葱岁月开启于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的年代,而他作为当年非常珍稀的老高中生,搭上了改革开放急需人才的快车,而且上的是代表80年代主流的乡镇企业快车。那时中国农村盛行“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之工业化,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模式领一时之风骚。

与一般的土台班子搭建的乡镇企业不同的是,1979年安定茶厂一诞生就起点很高,因为是安定公社与云南计划经济年代四大普洱茶定点生产企业之一的普洱茶厂联办,可谓根正苗红。加工指标都是普洱茶厂下达的,原料指标由景东县计委下达,加工出来的成品归普洱茶厂,统一调拨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而宁洱县的普洱茶厂也派来了年轻的技术骨干苏启升来当技术副厂长,指导生产熟茶和生茶。生茶的精制品有春蕊、春芽、甲配、乙配、丙配、粗配、副茶(高碎、碎茶、片茶、末茶)等,而熟茶发酵出来,经分筛与捡剔后分级别包装。刚开始几年做的生茶与熟茶都是散茶,每年做七八百吨,直到1984年以后才压饼。

“为什么联办,因为当时茶叶是被管控的重要战略物质,创建茶厂难批。1984年茶叶从二类物质降为三类物质,市场管控放开,安定茶厂就与普洱茶厂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茶厂。而苏启升也回到了普洱茶厂,一直干到副厂长,后来出来创建自己的特种茶厂,成为普洱市非常有名气的老茶人。我要感谢他,我最开始的做茶技术就是跟他学的。”罗剑说起茶厂创建初期的老人,“建厂厂长是吴治德(79到80年),第二任是罗景颜(81到82年),我是第三任厂长,从1982年一直干到2006年。”

为什么创办安定茶厂,其实是因为安定乡(当时叫公社)长期作为原料基地,每年向下关茶厂供应1.5万担毛茶,自己所得有限,利润的大头被生产成品的下关茶厂拿过去了。因此,安定茶厂的筹办负责人、当时负责安定公社乡镇企业的吴治德,首先找到下关茶厂寻求联办未果,后来找到宁洱县(当时叫普洱县)的普洱茶厂,双方一拍即合,因为对方被每年提供1万担优质原料所吸引。

1980年4月,安定茶厂投产,使用的是从普洱茶厂拉来的圆筛机、滚筒式切茶机、两层短斗抖筛机等非常简陋、陈旧的设备,连风选机都没有,用手摇风车代替。厂房是贷款几千元盖的,这笔钱后来算在折旧费里摊销。当时,连捡剔茶叶的工人在内有三十多人。1980年只做生茶精制,加工2000担,赚了四万元纯利润,盖了一幢三层带门市的气派办公楼。

可惜好景不长,当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转向商品经济,市场在逐渐放开,外面的茶厂也到安定来收原料,不但抬高了原料价格,也使得原料难收,这就导致了安定茶厂连续几年亏损,而普洱茶厂也因此于1984年跟安定茶厂分手。“以前安定茶厂的原料是由景东县茶业公司供应,其在安定有个茶叶收购组专门收原料,后来他们收不上原料,开始是委托我们去收,到了85年就停止供应合作,由安定茶厂自己收料。”罗剑说起当年的原料大战。

茶厂在原料收购上、生产经营上都完全独立了,但并没有迎来快速的扩张,相反因为茶厂小、实力弱、经营观念落后、缺乏销售渠道等原因,在这个日渐放开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大背景下被迅速边缘化,由生产成品茶的厂家沦为以卖毛茶为主。1985年起,安定茶厂成为下关茶厂的原料商;同时给云南省茶叶茶公司做一些熟茶。

当年创建安定茶厂就是为了摆脱下关原料基地的命运,而今又再次为下关茶厂供应毛茶,短短数年时间历史开了安定茶厂一个大玩笑。但不管怎么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跟下关与中茶合作可以解决茶厂的生存问题。

罗剑说起跟下关的合作非常自豪:“84年放开茶叶市场的第一车茶,是我拉到下关的。那是我们第一次做市场,本来想拉到昆明,在南涧遇到下关一个采购员,他说不要拉昆明了,因为运费高。那时,下关也是第一次亲自收茶,开称收茶还放鞭炮,派罗乃炘(后来当过下关茶厂负责人)接待,请我们吃饭。冯炎培(下关当时的厂长)非常重视我们,一是安定人可靠,二是安定茶原料好,口感好。”

求生存,更要谋发展,只好寄希望于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老板承包制”了,这样一来下关茶厂原供销科科长李增伟,就作为“能人”于1995年开始承包安定茶厂,一直到2006年才结束承包关系。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茶厂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红碎茶与晒青茶,并在安定中仓村盖了一个初制所加工毛茶。李增伟来了后就开始做饼砖沱,利用他的经销关系给下关、茶苑集团等客户供货。

“供给茶苑的主要产品为唛号3953沱茶,有100克、250克两个规格,还有一款饼茶,唛号记不得了。张国立和茶苑集团负责人邹家驹合作做纪念茶,也是我们加工的。李增伟和茶苑集团的销售人员熟,茶苑没加工厂,由茶苑收毛茶委托我们加工。2003年开始在安定茶厂做邹记沱、邹记饼,邹家驹供应原料,我们加工,以安定与临沧的原料为主。我儿子手上现在还有邹记饼。”老人回忆起当年为大企业及知名茶品代工的经历。

跟外面的知名客户合作,罗剑也学到了各种先进的制茶技艺。比如熟茶,由于李增伟长期委托澜沧古茶公司大量生产茶叶,罗剑也因此得以两次到澜沧古茶公司学习熟茶发酵技术。他借鉴了澜沧古茶公司的发酵技术,并综合苏启升以前教的技术,形成自己的一套发酵技术体系,做出来的熟茶在口味上接近澜沧古茶公司的风格。

而天泽茶业现在做的非常受市场欢迎的“景东古树红茶”,就是秉承安定茶厂做红茶一脉。“安定茶厂1996年开始做红茶,做的是红碎茶。派人到普洱市农垦局茶厂学习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加工技术;2003年到2005年,凤庆师傅李玉马指导我们做了三年红茶。”罗剑谈及安定做红茶的优势,安定的茶叶以生长了数十年的荒坡茶、百年以上的古树茶为主,采摘粗放,不适合做当时流行的绿茶,而适制红茶,因此安定茶厂通过向外界学习技术,加上多年生产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古树红茶道路。

安定是个老茶区,古树茶、荒坡茶资源富集,相反七八十年代以后开辟的台地茶不多,因此其的做茶传统就是古树普洱与古树红茶的传统,也就是从一千多年前的银生茶,到民国的“老仓茶”,再到安定茶厂的传统。可以说,一直走的是高品质的道路,因为原料用的好。而近年来,安定的茶叶经济进入了集中爆发期,在以天泽茶业为代表的龙头茶企的带动下,迎来了“老仓茶”在当地的复兴,安定也成为了景东县茶叶品质最高,卖价最高的地方,引领景东茶迈进品质时代。

这其中,罗剑与他毕生奋斗过的安定茶厂,无疑是老仓茶在当代复兴的承前启后者。

由于是老板承包,茶厂关系复杂,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也时好时坏。“李增伟干到2006年,不想再承包了,而这个茶厂没有人接手,也看不到希望,所以我就退出安定茶厂,与我大儿子罗凯鸿一起创建自己的茶厂。”罗剑说。

就这样,一个诞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厂,一直没有创造什么辉煌,默默为云南茶叶奉献了将近30年,最后惨淡的退出了历史舞台。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是国营茶厂退位,民营茶企纷纷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许多乡镇茶企纷纷倒闭或者改制的时期。

安定茶厂的黯然出局,不过是云南茶产业在新时代转型的一个缩影,而奉献了二十多年最宝贵年华的老茶人罗剑,见证了时代变迁,茶事更替。他曾经是景东乡镇企业的风云人物,现在寂寞的帮助儿子做茶,发挥作为老茶人的余热。

他的青春只能回忆,而我们对他的青春只能致敬,这是茶界新人对默默奉献一辈子的老茶人的致敬,这就是我写这篇“致青春”文章的原因,因为想让一份感动保持永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感叹道,毕竟不是一个时代了。“我们父子是不同时代做茶的典型代表。我做了一辈子茶,过去在安定茶厂留下太多遗憾,现在我做茶更自豪,因为我确实带富一批能人,把老仓茶做成景东茶的名品。我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过去老仓福德的人,非常穷,现在进去看,与社会发展的距离拉近了一些。”

落寞中,也有欣慰与自豪,一个豪爽与实在的老人,流淌的是彝族奔放的热血,承续的是中国最优秀的茶人精神,做的是彝家汉子茶,就像一座富矿,深藏着对人生、家国与茶叶命运的关怀……(白马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