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为什么选择易武?

发布时间:2016/1/7 23:36:50
字号:T|T

“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

——伊曼努尔・康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了,每天的工作,都从一泡上好的易武开始。周边的朋友一看我在泡茶,也不消问是什么,肯定就是易武。有人问我为什么老喝易武?答:因为易武茶好。再问那易武茶为什么好呢?我说:喝着舒服,和我身体最搭配

回头自己想想,“舒服”“搭配”两个词,背后怕远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

拿出茶学教科书,例举一下,说说易武的森林覆盖率高,易武的土地如何肥沃,易武的光照怎样适合,然后再说易武的茶如何之好。这些说给别人听的,其实自己喝茶时,哪有想那么多。

茶树是一个维管束植物,从微观结构上看,茶树的实质就是一束致密的管道,管道支撑着这个生命,让它沟通天地,存在其中。水在管道中流动,带动着能量,供给到这个生命的各个角落,让其延展,展露生机。让水流动的源动力,就是茶树生命存在的根本,其实只是渗透压和大气压而已。

在海拔较低处,大气压力较大,因此渗透压相对可以较小,植株不必维持太高的细胞液浓度,而在海拔较高处,植株为了正常生存,就必须维持相对较高的细胞液浓度,以弥补大气压的不足。这是高海拔茶内含物质丰富的机理。易武茶园的海拔,多在1400m上下,是典型的高海拔茶园。但是云南茶区高于这个海拔的茶园比比皆是,甚至海拔2000m以上的茶园都有不少,易武茶的好,不限在海拔

土壤方面,《茶经》里一句“上者生烂石”已经说透,结合现代研究,翻译一下就是,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地是冰碛岩地貌。易武的土地有没有冰碛岩地貌?有,但是不算多。易武茶的好,不限在土壤。至于森林覆盖之类,就更不要和人迹罕至的域外相比了。

其实以上这些特点,都只是一个切面,如果满足某个特点,就说明一个结论,这就叫形而上学,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解释“人为自然界立法”,“人为自己立法”,完成批判哲学后,抛出《实用人类学》,把所有的研究指向了“人是什么”,因为康德知道任何一个学科,如果不结合实用,不从人类本身出发,就失去了价值。

所以,我们不妨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再来观察下易武茶。1729年,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在车里宣慰司强推改土归流,将澜沧江以北的六大茶山,全部划归新成立了普洱府管理。这一年,古六山正式向着北方的清王朝朝贡,普洱茶正式走入了汉文化,这是真正的“普洱茶”元年。古六大茶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同时,也是普洱茶的起点。

改土归流带来的动荡,我们不在这里强调了。但是改土归流的结果,使得汉人在古六大茶山渐渐成为主要人口。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中,汉文化用自己的偏好追求,不断地调整着和选择着古六大山茶的味道。汉文化喜欢什么味道?醇!

自汉人参与茶事活动以来,基本上所有的种茶制茶方法,都在追求滋味的柔和。《茶经》中就有“出膏”的说法,“膏”是茶汁的凝结物,为什么要出膏?降低苦涩味。到了宋代,制茶愈发精细,赵汝砺《北苑别录》中有这样一段被反复饮用“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意思就是说,鲜叶刚用蒸青法杀青好,就先用水淋洗几次,放在一个沥水的容器里压出多余的水分,然后又把这些挤压过一次的茶再放到另外一个沥水的容器中用力挤压,把“膏”又挤出来。这么来几次,估计也没什么味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降低苦涩味。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压黄”的记载,类似上述所说。

为何古人要这么制茶?因为那时候的品种比现在更苦。现在我们喝到的茶是经过千百年人工选育的结果,易武茶就是经过汉文化300年浸润的结果。拿易武茶对比江外的滇缅茶就可以发现两者间显著的差异。滇缅茶的那种苦涩或许能让你回味到唐朝。

明白了汉文化的趣味所在,再来看易武茶的醇和,就显得意味深长了:它表面上是天赐,实际上却是汉文化注入古六山的密码。易武茶的醇和密码蕴含了汉文化的智慧,汉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切,到了清末,百越茶文化已几乎完全退出了古六山……

历史的车轮又再次碾压过去,百越文化影响下的江外茶,汉文化影响下的江内茶,二者不断发展,三百年后,已大不相同。一泡浓烈的老班章,和一款甜柔的易武,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并驾齐驱。

如果现在再来问我,易武茶为什么好?

或许断章取义王国维的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以我观物,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作者:李扬/祥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