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普洱茶历史文化与渊源

发布时间:2023/11/18 18:15:48
字号:T|T
 普洱茶出现于商周时期,兴起于汉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其产地是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中心覆盖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区。这一带地区历史上属“普洱府治”管辖地,普洱也因其政治文化地位、地理位置而成为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的经济中心和茶叶贸易集散地。

(一)普洱茶最早的创造者

在今天的田野调查中,研究者们找到了大量民族茶文化的资料,更加进一步丰富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并充分证明了云南少数民族先民中的古濮人是普洱茶最早的创造者。

“普洱”地名最早时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洱”,清雍正七年设“普洱府”。“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故“普茶”即是“濮茶”。

”濮人“是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史书称”扑子蛮“。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 ,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扑子蛮”,即是今佤族布、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早论著中考证说: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 ‘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 ),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古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20世纪80年代,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以上证明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是思茅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可见“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普洱茶“即“濮儿茶”。所以“普洱”茶名的得来,实际上是因古濮人而得名,且“濮儿茶”进行茶叶集散的地方也因之而得名,成为同音异写的“普洱”。

(二)普洱茶的历史渊源与形成

1、唐代以前的普洱茶

在古代,凡是经由普洱府为集散地销售的茶叶,在历史上都成为普洱茶。但普洱茶始终因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极其丰富与厚重的文化积淀,留给人的悬念和争议太多:谜一般的历史,没有文字佐证的起源,产地的多样性,加工的工艺又随时代而变化,在运输方面,更有让世界震惊的“茶马古道,所有这些无不赋予其神秘的色彩。

我们虽然已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而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中心,,生活在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无疑是最早种茶并把茶叶传播出去的功臣。但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仍尚需继续挖掘研究。

前面谈到“普茶”即是“濮茶”。从史料记载看: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经种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三国时的吴晋在其《本草》一书中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今云南)山陵道旁。陵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晋.傅巽《七海》叙述了当时各地的名特产品,有“南中茶子”的记载,“茶子”就是成个成块的紧茶,说明云南紧茶在汉晋时期已是与宛柰,齐柿、燕栗、巫山朱桔、西极石蜜齐名的特产。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出现至少早在1700多年前,且可上溯至商周时期。

2、唐宋时期的普洱茶

唐宋时期是普洱茶的兴旺发展时期。中国茶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书中并指明了茶的原产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同是唐朝时出使南诏的唐使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杂以椒姜桂烹而饮之。”“杂椒姜烹而饮”是云南少数民族至今仍有沿用的饮茶方法。“采无时”是说“采茶部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茶叶生产周期的真是写照。“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这里未指出山名,只说地界,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所辖地域为今西双版纳、普洱、保山、临沧等地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是当时对少数民族的总称。

及至宋代,形成了“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宋朝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烹而饮之。”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书中产普洱茶的六座茶山今属西双版纳境内。

3、元明清时期的普洱茶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洱”一词的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浙《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说明,明代的普洱茶是”蒸而成团“的紧茶。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记载:“车里之普耳(即普洱),此处产茶。”公元1644年由方中通所著《物理小识》中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普洱茶一名有了正式出处。清嘉庆四年(1799)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曰:“普茶,名重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早在唐代南诏时期,普洱茶已销往西藏等地了。

从云南种茶史看,清中期以前,茶叶主要产在滇西南的思茅、西双版纳地区。西双版纳产茶史最早要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后人称西双版纳茶叶为“武侯遗种”,但此说法来源于传说,并无正史记载,至唐朝起方有许多史籍记载,至今已1000多年,而今发现古老的栽培茶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区较多,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800年之间,这与史料印证,西双版纳种茶始于三国时是可信的。

到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六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为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为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清理仓库时,有一批保存的茶,有大团茶“人头茶”,小团茶“女儿茶”等,现保存完好,还发现了有清代“御用茶膏”。(光绪年间的贡茶被清理出来,有一部分团茶由中茶公司转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清朝时普洱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远销量号称十万担以上,宫廷将普洱茶引为贡茶。在普洱府增设官茶局,专司上贡用茗,普洱茶更声明远播,曹雪芹将普洱茶写进了《红楼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巨著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

从以上普洱茶的历史记载,可分析梳理出普洱茶的历史脉络。普洱茶出现于商周时期,兴起于汉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其产地是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中心覆盖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区。这一带地区历史上属“普洱府治”管辖地,普洱也因其政治文化地位、地理位置而成为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的经济中心和茶叶贸易集散地。